说课稿

时间:2025-08-13 06:00:07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杨凤琴,来自冯家湾小学,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机械》单元的第三课《制造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制造平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总目标是综合探究活动,二级目标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制造平衡》这节课是在《机械是什么》这一整体感知机械的基础上,具体感知天平和杠杆的平衡。本课的目的不仅是利用杠杆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还为《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杆省力的研究做实验与记录数据两方面的铺垫。

平衡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对平衡的条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并不透彻,更多的是生活经验而不是对科学规律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现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杠杆尺、钩码等实验器材,了解杠杆尺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平衡,能准确判断平衡状态与不平衡状态。

2、过程与方法: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条件,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根据探究过程和记录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知道的平衡实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提前准备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平衡实验数据记录表等教具。

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根据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两个基本理念,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教学以悬疑贯穿始终,从发现平衡现象激疑、揭秘平衡原因释疑、生活验证平衡证疑等活动,环环相扣,疑问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科学知识也在观察、动手、分析中被学生发现、运用。

2、问题引领,层层递进。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知最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中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让学生在观察现象以后,用“为什么尺子不掉下来?”,在研究等臂平衡时,用“在左边第2格挂3个钩码,右边第2格应该挂几个钩码?”,在研究不等臂平衡时,用“在左边第2格挂3个钩码,想想右边哪里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最后,用“杠杆平衡有规律吗?”。设计不同梯度和层次的问题,方能引领学生从思考表面现象开始,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思考探索本质规律的目的。

3、合作探究,恰当点拨。

合作探究式是学习并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有效合作探究需要教师画龙点睛般点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同伴共同探究交流。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卡点”合作,如在发现等臂平衡条件处合作,在发现不等臂平衡条件处合作,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得认知规律处合作,在学习的“关键点”教师参与合作,起到“拨开云雾方见天”的效果。合作探究,恰当点拨,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发散多维的思维品质,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乐学善思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4、创造氛围,凸现主体。

融入学生,参与活动,转换角色,尊重学生见解,允许学生失败,学生就会成为大胆学习的主人。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在“设置悬疑,激发兴趣”时尊重学生的猜想,在“猜想假设,实验探究”中等臂平衡实验和不等臂平衡实验时参与动手,在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认识规律时不否定学生的想法,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创新的火花犹如源头活水。

四、说学法: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

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五、说教学过程:

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学过程比作婴儿的出生,教师的作用就好比助产士,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再好的教师也是教不会的。科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得到培养。

根据“主导和主体”,“主动学习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思路: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上课时,我让学生先玩一个游戏。我出示一把尺子,问学生:谁能把一根尺子平放在一个手指上,不让他掉下来。这个游戏很简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很快做出来,我请一个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当尺子平放在手指上而不掉下时,我问学生为什么尺子不掉下来,有学生说因为尺子平衡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加以肯定,并告诉学生这种情况就是平衡状态。当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我又抛出问题,如果在尺子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又会怎样?学生大声叫到,尺子会掉下来,我让学生试试,果真掉下来了,相机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一种不平衡状态。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借助一些器材来研究平衡现象,点明本课的研究主题。

看似简单的感性认识的游戏活动,其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探索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接下去的学习顺理成章。

(二)猜想假设,实验探究。

1、认识器材。

通过游戏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给学生介绍本节课我们借助的实验器材,对杠杆、钩码一一进行展示,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器材来制造平衡,点明课题。同时在介绍这些器材时,相应的展示他们的使用方法,随机也展示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与开课前的游戏结合起来。

2、研究等臂平衡。

认识器材时,我将有意先展示平衡状态,然后展示不平衡状态,随机

提出研究问题:老师在左边第二格挂3个钩码,想想右边二格处应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学生猜测。这时要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此处隐藏9889个字……炮手面对不远处的家园,面对自己家仅有的一点财产……红瓦白墙的房子,却要亲手开炮炸毁它。他的内心那么痛苦,那么矛盾,可他却强忍着痛苦毫不犹豫地开了炮,表现了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就引导学生经历了由语言文字到了解内容再体会思想感情的全过程。

第二,创设情境,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课文中有两处对比描写:“这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先让学生勾画出第一处中描写天气的词语,再找出描写炮手神态的词语,通过品读,比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天气这样寒冷,而炮手的前额却流着汗水?通过读书,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体会到了炮手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然后逆向设疑:如果炮手不开炮会怎么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设想,此时再结合课文理解,学生已深深地体会到炮手舍己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对炮手产生由衷的敬佩,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以炮手为楷模,而这正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缘于对思想主旨的解析,缘于对中体现的主要写作特点的把握。

一方面情节曲折生动,体现了炮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作为一篇充溢着人文气息的,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地就莫过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满带着人性精彩的话语:“那是我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

另一方面讲究语言的艺术美。将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准确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炮手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又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当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些细腻的刻画使一个普通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化、人性化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揣摩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炮手为了国家、人民利益,默默奉献、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抓住“苍白、煞白、惨白”等词语以及两处对比描写,体会炮手心情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对炮手思想感情、奉献精神的体会。

教学重点定位于由炮手神态变化的表层现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实质。原因在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以人文性统驾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出路所在。一篇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里行间洋溢的无形之美——情感体验。人文性是人类灵魂指向的体现,抓住了这一点,即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与此同时将对形式美的体悟隐喻其中,则证明了这一点:形式为内容服务。

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生齐答。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说。

(开门见山,复习导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学文感悟

(一)抓住人物对话,体会特点。

1、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非常有特点,尤其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请孩子们翻开书101页,快速读课文,找到炮手和将军的对话,揣摩一下人物的语言特点。(给予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和文本对话。)

2、你们觉得,将军在发号施令时,他的语言应该怎样?炮手的回答呢?谁愿意为我们读读2—10自然段。(抽生分角色读),生评价。

3、军人在战场上,说话非常干脆,绝不拖泥带水,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好吗?(全班分角色读)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感悟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4、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开始将军让炮手炸毁的是德军的什么?将军叫炮手炸,炮手就炸,这叫什么?结果炸毁的是什么?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情。

1、炮手亲手炸掉的是自己的家呀!难道他真的就这样忍心把自己的家夷为平地而无动于衷吗?你从哪些句能体会到他内心的不平静?默读课文找一找。

2、生说。这些词语都是人物的什么描写?(生说)我们就通过人物神态的变化去体会他内心的变化。

3、(抽说、出示)炮手的脸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4、我们来交流交流。

5、(出示2—4自然段)请个孩子来读读这部分文字。

6、炮手的脸在什么情况下苍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抽说,相机评价,并指导读。)

7、(出示5—8自然段)士兵的脸在什么时候变得煞白,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8、(出示9—10自然段)士兵的脸在什么情况下变得惨白,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看上下文,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来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9、导读10自然段,从炮手和军官们强烈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说)

(通过品读,比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天气这样寒冷,而炮手的前额却流着汗水?通过读书,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体会到炮手内心的挣扎,紧张)

10、可他毕竟是一个军人,战场上,一切都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决定。他服从了命令。

11、导读12—13自然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为什么?相机出示最后一段,指导读。

(三)升华情感,学习奉献精神。

1、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家,为什么还要瞄准房子开炮?他不炸不行吗?这可是他家仅有的一点财产啊!(生讨论交流)相机指导第一段。(逆向设疑:如果炮手不开炮会怎么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设想,此时再结合课文理解,学生已深深地体会到炮手舍己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对炮手产生由衷的敬佩。)

2、如果不炸掉德军驻地,一旦巴黎被占领,会发生什么?炮手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他选择了炸毁自己的家。尽管他内心痛苦,可他的行动是那样坚决。(再读10自然段最后一句)。

3、现在我们再读课题,和上课时有没有不一样?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们的炮手?(生说)

4、他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却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个军人崇高的品质。此刻,如果炮手就站在你跟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6、小结:革命战争年代,有许多像炮手一样的人,为了他人,为了崇高的理想,奉献出个人的利益乃至鲜血和生命。在和平年代,在我们当今生生活中,同样有许多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身的光和热,像辛勤耕耘的老师,救死扶伤的医生,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民警……他们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充满感情地读读关于奉献的名言。

7、交流搜集到的名言。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