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高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做个计划吧。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一、本课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三册(选修Ⅱ)的第一章“概率与统计”中的“抽样方法”的第一课时:简单随机抽样.其主要内容是介绍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简单随机抽样.数理统计学包括两类问题,一类是如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另一类是如何根据对样本的整理、计算和分析,对总体的情况作出一种推断.可见,抽样方法是数理统计学中的重要内容.简单随机抽样作为一种简单的抽样方法,又在其中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它对于学习后面的其它较复杂的抽样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强化对概率性质的理解,加深了对概率公式的运用.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重点
①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②常用实施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三)教学难点
对简单随机抽样概念中“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特点和步骤.
(2)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2、能力目标
(1)会用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并能运用这两种方法和思想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灵活运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非数学 问题的现象,加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3、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实际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的意识,强化他们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
本节课是学生在义教阶段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抽样、总体、个体、样本等统计概念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这是义教阶段统计知识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不应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也不应停留在对普查与抽样优劣的比较和方法的选择,而应该发展到对抽样进一步思考上,主要应集中的以下四个问题上:(1)为什么要进行随机抽样;(2)什么是随机抽样(数理统计上的随机抽样概念);(3)简单随机抽样应满足什么样的条件;(4)如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关注数据收集的方法应该由目的与要求所决定的,任何数据的收集都有一定的目的,数据的抽取是随机的.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数据收集的方法,要从随机现象本身的规律性来看待数据收集的方法.特别是要突出简单随机样本的两个特征.要改变学生仅从形式上来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产生随机抽样中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的雏形,教师不必进一步明确界定概念,可待后续的学习中进一步完善.
如何发现随机抽样的公平性,也就是“如何去观察,才能发现规律”。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到几个事实,但是如何去观察,这是学生学习时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问题。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教学时,应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总结出观察一定要有目标,并用具体问题让学生练习进行体会。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用多媒体展示情景:新闻报道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问题。举例说明一些实际问题,提出统计的概念。并提出思考问题: 如何收集数据?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请学生自由发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辨析普查与抽样调查。提出抽样调查的必要性。从实际问题入手,提出抽样调查的科学性。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同时向学生介绍我们所要研究的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都是不放回抽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随机抽样.(板书课题)
2、学法指导,研探新知
思考1:
从5件产品中任意抽取一件,则每一件产品被抽到的概率是多少?
一般地,从N个个体中任意抽取一个,则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是多少?
思考2:
从6件产品中随机不放回抽取一个容量为3的样本,在这个抽样中,每一件产品被抽到的概率是多少?
一般地,从N个个体中随机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则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是多少?
规律总结:
一般的,如果用简单随机抽样,个体数为N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那么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 .
3 实际运用,巩固升华
简单随机抽样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如何实施简单随机抽样呢?
①抽签法
提出问题学校要进行庆典,每个班到主会场观看节目有6个名额,高二(24)班共有57人,怎样分这6个名额? 要求:每个学生获得名额的概率相等小组讨论设计操作步骤。
. 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抽签法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那如何实施抽签法?学生能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来实施抽签法引导学生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得出抽签法的一般步骤: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N个)编号(号码可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抽签时每次从中抽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②随机数表法
请你设计分配方案:
5·12特大地震后,都江堰某地区198户地震损毁户需要搬进安居房,规模创造了全国之最.近期首批20套安居房准备发放.要求:每户首批获得安居房的概率相同 ,从而提出随机数表法的概念
随机数表法:为了简化制签过程,我们借助计算机来取代人工制签,由计算机制作一个随机数表,我们只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到随机数表中选取在编号范围内的数码就可以,这种抽样方法就是随机数表法。
步骤:
(1)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编号(每个号码位数一致)
(2)在随机数表中任取一个数作为开始。
(3)从选定的数开始按一定的方向(或规则)读下去,得到的号码若不在编号中,则跳过;若在编号中则取出;如果得到的号码前面已经取出,也跳过;如此继续下去,直到取满为止。
(4)根据选定的号码抽取样本。
4、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抽签,体会抽签的公平性。
5、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回到开篇提到的实际问题,引出抽样还有其他方法。
四、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一)教法分析
1、讨论法与自学法相结合 ……此处隐藏2123个字……处理;
(4)步骤个数尽可能少;
(5)每个步骤的语言描述要准确、简明.
高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湘教版数学(必修三)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第二节《1.2直线的方程》第一部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内容。
二、教材分析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从初中代数中的一次函数引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求直线方程问题。在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清直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理解研究直线可以从研究方程和方程的特征入手。
在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时,根据直线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方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情态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五、教学难点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要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描述几何图形。
六、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引导、讨论.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2.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调动多感官去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间的密切联系。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主要指导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观察图像归纳总结,自己评析解题对错,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②.分组讨论。
七、教学过程
问 题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在直线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应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回顾,并回答。然后教师指出,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满足的关系式。
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直线 经过点 ,且斜率为 。设点 是直线 上的任意一点,请建立 与 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斜率公式,可以得到,当 时, ,即
(1)
教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关注、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推导出这个方程。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并体会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满足的关系式,从而掌握根据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3、(1)过点 ,斜率是 的直线 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1)吗?
学生验证,教师引导。
使学生了解方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2)坐标满足方程(1)的点都在经过 ,斜率为 的直线 上吗?
学生验证,教师引导。然后教师指出方程(1)由直线上一定点及其斜率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
使学生了解方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4、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坐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然后说明理由。
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
5、(1) 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 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
(2)经过点 且平行于 轴(即垂直于 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3)经过点 且平行于 轴(即垂直于 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教师学生引导通过画图分析,求得问题的解决。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掌握特殊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
6、例2、例4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用点斜式求直线方程应已知那些条件?题目那些条件已经直接给予,那些条件还有待已去求。在坐标平面内,要画一条直线可以怎样去画。
学会运用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清楚用点斜式公式求直线方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一个定点;(2)有斜率。同时掌握已知直线方程画直线的方法。
7、例3的教学。
求经过点 ,斜率为 的直线 的方程。
学生独立求出直线 的方程:
(2)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截距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方程(2)由哪两个条件确定,让学生理解斜截式方程概念的内涵。
引入斜截式方程,让学生懂得斜截式方程源于点斜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一种特殊情形。
8、观察方程 ,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深入理解和掌握斜截式方程的特点?
9、直线 在 轴上的截距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
使学生理解“截距”与“距离”两个概念的区别。
10、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中 和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你能说出一次函数 图象的特点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评价、归纳概括。
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11、课堂练习第65页练习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反馈。
巩固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12、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1)本节课我们学过那些知识点;(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3)求一条直线的方程,要知道多少个条件?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13、布置作业:第77页第5题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巩固深化
八、教学反思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
本节课的基本题形:
1、已知直线上一点及直线的倾斜角,求直线的方程并作图;
2、已知直线上两点,求直线的方程并作图。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明确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训练学生求直线方程的书写格式及直线的规范作图。
文档为doc格式